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分析及不同類型微課間的比較
發布時間:2020-12-15 06:36
近年來,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在線課程改變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微課已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為在線學習提供了一條可行且創新的途徑。以往關于微課的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等方式考察視頻資源建設、視頻錄制技術與學習成效,對于學習者在線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與行為變化關注相對較少。本研究結合學習平臺建設、眼動實驗和問卷調查,探討了不同類型微課對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影響,以期能夠為教師教學實踐反思、教學視頻資源建設和基于微課的自主學習層面提供參考。研究一探討了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的評價指標,并比較了有教師形象與無教師形象的微課在學習行為指標上的差異。創建個人公眾號“人格與健康”,以該平臺中2018級應用心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學習班1和學習班2,將有教師形象和無教師形象的兩類內容完全相同的學習資源同步推送給兩個班級,共組織為期一學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數據的收集來源于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后臺數據,收集時間窗為2019年3月8日——2019年6月11日,共采集數據10×96的數據矩陣。結果顯示,課程信息的延伸傳播和主動接收可以作為在線學習行為的評價指標,并且有教師形象與無教師形象的微...
【文章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思路圖
5研究一: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調查研究21共組織為期一學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其中課程教學信息主要為《人格心理學》微課視頻及相關學習資料的文章(如圖5.1和圖5.2)。在本研究中,數據的收集主要以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為變量。數據收集時間窗為2019年3月8日——2019年6月11日,共采集數據10×96的數據矩陣。圖5.1無教師形象微課程圖5.2有教師形象微課程5.2.2數據分析在本研究中,調用公眾號“人格與健康”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等進行分析。其中圖文頁閱讀次數是指點擊圖文頁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從公眾號會話打開次數是指公眾號粉絲通過公眾號會話窗口打開文章的次數;從朋友圈打開次數是指點擊朋友圈中圖文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分享轉發次數是指轉發或分享至朋友、朋友圈、微博等其他媒體中的總次數;微信收藏次數是指收藏圖文的總次數。
5研究一: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調查研究21共組織為期一學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其中課程教學信息主要為《人格心理學》微課視頻及相關學習資料的文章(如圖5.1和圖5.2)。在本研究中,數據的收集主要以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為變量。數據收集時間窗為2019年3月8日——2019年6月11日,共采集數據10×96的數據矩陣。圖5.1無教師形象微課程圖5.2有教師形象微課程5.2.2數據分析在本研究中,調用公眾號“人格與健康”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等進行分析。其中圖文頁閱讀次數是指點擊圖文頁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從公眾號會話打開次數是指公眾號粉絲通過公眾號會話窗口打開文章的次數;從朋友圈打開次數是指點擊朋友圈中圖文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分享轉發次數是指轉發或分享至朋友、朋友圈、微博等其他媒體中的總次數;微信收藏次數是指收藏圖文的總次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網絡課程信息傳播效果分析[J]. 康廷虎,張彥森.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9(16)
[2]教學視頻中教師呈現方式對學習者社會存在感和學習效果的影響[J]. 曹建霞,傅安娜,王銳,周莉萍,黃磊. 現代教育技術. 2017(07)
[3]多媒體學習中教學代理有利于學習嗎?——一項元分析研究[J]. 王福興,李文靜,謝和平,劉華山. 心理科學進展. 2017(01)
[4]基于大數據學習分析的在線學習績效預警因素及干預對策的實證研究[J]. 趙慧瓊,姜強,趙蔚,李勇帆,趙艷.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1)
[5]動畫教學代理對多媒體學習的影響:學習者經驗與偏好的調節作用[J]. 李文靜,童鈺,王福興,康素杰,劉華山,楊超.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6(04)
[6]MOOC用戶持續使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 楊根福. 開放教育研究. 2016(01)
[7]MOOC學習行為的國際比較研究——以“財務分析與決策”課程為例[J]. 薛宇飛,黃振中,石菲.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6)
[8]MOOC用戶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劉錦宏,安珍珍,徐麗芳.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9]MOOC課程平臺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大數據分析[J]. 危妙,傅霖,黎剛,郭姍姍. 教育教學論壇. 2015(38)
[10]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以“數據結構公眾平臺”為例[J]. 山峰,檀曉紅,薛可.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1)
博士論文
[1]在線視頻課程中教師對學習過程與效果的影響[D]. 楊九民.華中師范大學 2014
碩士論文
[1]教學視頻呈現方式對程序性知識學習的影響研究[D]. 陶彥.華中師范大學 2016
[2]視頻播客呈現方式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眼動研究[D]. 皮忠玲.華中師范大學 2014
本文編號:2917829
【文章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思路圖
5研究一: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調查研究21共組織為期一學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其中課程教學信息主要為《人格心理學》微課視頻及相關學習資料的文章(如圖5.1和圖5.2)。在本研究中,數據的收集主要以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為變量。數據收集時間窗為2019年3月8日——2019年6月11日,共采集數據10×96的數據矩陣。圖5.1無教師形象微課程圖5.2有教師形象微課程5.2.2數據分析在本研究中,調用公眾號“人格與健康”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等進行分析。其中圖文頁閱讀次數是指點擊圖文頁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從公眾號會話打開次數是指公眾號粉絲通過公眾號會話窗口打開文章的次數;從朋友圈打開次數是指點擊朋友圈中圖文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分享轉發次數是指轉發或分享至朋友、朋友圈、微博等其他媒體中的總次數;微信收藏次數是指收藏圖文的總次數。
5研究一: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調查研究21共組織為期一學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其中課程教學信息主要為《人格心理學》微課視頻及相關學習資料的文章(如圖5.1和圖5.2)。在本研究中,數據的收集主要以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為變量。數據收集時間窗為2019年3月8日——2019年6月11日,共采集數據10×96的數據矩陣。圖5.1無教師形象微課程圖5.2有教師形象微課程5.2.2數據分析在本研究中,調用公眾號“人格與健康”的后臺數據,如圖文頁閱讀人數(次數)、從公眾號會話打開人數(次數)、從朋友圈打開人數(次數)、分享轉發人數(次數)、微信收藏人數(次數)等進行分析。其中圖文頁閱讀次數是指點擊圖文頁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從公眾號會話打開次數是指公眾號粉絲通過公眾號會話窗口打開文章的次數;從朋友圈打開次數是指點擊朋友圈中圖文的次數(同一粉絲重復點擊計算在內);分享轉發次數是指轉發或分享至朋友、朋友圈、微博等其他媒體中的總次數;微信收藏次數是指收藏圖文的總次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網絡課程信息傳播效果分析[J]. 康廷虎,張彥森.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9(16)
[2]教學視頻中教師呈現方式對學習者社會存在感和學習效果的影響[J]. 曹建霞,傅安娜,王銳,周莉萍,黃磊. 現代教育技術. 2017(07)
[3]多媒體學習中教學代理有利于學習嗎?——一項元分析研究[J]. 王福興,李文靜,謝和平,劉華山. 心理科學進展. 2017(01)
[4]基于大數據學習分析的在線學習績效預警因素及干預對策的實證研究[J]. 趙慧瓊,姜強,趙蔚,李勇帆,趙艷.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1)
[5]動畫教學代理對多媒體學習的影響:學習者經驗與偏好的調節作用[J]. 李文靜,童鈺,王福興,康素杰,劉華山,楊超.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6(04)
[6]MOOC用戶持續使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 楊根福. 開放教育研究. 2016(01)
[7]MOOC學習行為的國際比較研究——以“財務分析與決策”課程為例[J]. 薛宇飛,黃振中,石菲.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6)
[8]MOOC用戶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劉錦宏,安珍珍,徐麗芳.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9]MOOC課程平臺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大數據分析[J]. 危妙,傅霖,黎剛,郭姍姍. 教育教學論壇. 2015(38)
[10]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以“數據結構公眾平臺”為例[J]. 山峰,檀曉紅,薛可.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1)
博士論文
[1]在線視頻課程中教師對學習過程與效果的影響[D]. 楊九民.華中師范大學 2014
碩士論文
[1]教學視頻呈現方式對程序性知識學習的影響研究[D]. 陶彥.華中師范大學 2016
[2]視頻播客呈現方式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眼動研究[D]. 皮忠玲.華中師范大學 2014
本文編號:2917829
本文鏈接:http://www.178750.tw/shoufeilunwen/xixikjs/2917829.html
上一篇:面向圖像分割的譜聚類算法研究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